CH EN
CH EN

最新共识,首次明确这项标准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4日

出血性疾病是一类由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的以止血或凝血机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按其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两类。出血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常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快速准确地诊断以及及时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危急值”是指当出现这种检查结果时提示患者处于临床危急状态,随时可能面临着生命危险,需要迅速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目前,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危急值的制订和管理缺乏统一的临床标准,从而给出血性疾病患者临床救治工作带来了挑战。近日,《出血性疾病危急值专家共识(2023版)》的出版,明确规定了适用于临床的出血性疾病临床危急值,为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最新共识,首次明确这项标准

该共识对于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可达成共识的一些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危急值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血清乳酸等。

关于D-二聚体,共识推荐:D-二聚体>500 μg/L作为血栓与出血的预警危急值,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大出血风险相关,需进行动态监测。

除此以外,D-二聚体常见的临床意义如下:


急性胸痛诊断和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肺栓塞(APE)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急性胸痛的三大常见病因,且属于高危胸痛。遇到急性胸痛患者,应首先考虑这三大病因。D-二聚体对上述三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绝大多数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会出现升高。D-二聚体是临床筛查急性肺栓塞的简便且敏感的指标。wells准则+D-二聚体:根据wells准则对患者情况进行评分,并且检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肺栓塞阴性准确率。D-二聚体还可应用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分层和评价溶栓是否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相对少见,D-二聚体水平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有限。

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D-二聚体水平升高非常普遍,但需要D-二聚体联合其他评估指标综合诊断疾病,综合评分可高效排除这两种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能因为明确有急性心梗而用一元论解释病情,而忽略了合并肺栓塞或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

最新共识,首次明确这项标准

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对身体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且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提示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最新共识,首次明确这项标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DIC病死率高达31%~80%。D-二聚体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初期形成即可特异性反映的标志物。连续性定量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判断DIC病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情况。

妊娠期血栓相关疾病

孕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体内的凝血状态随着孕周期的变化和生产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是因为正常的妊娠妇女随着孕期的发展,各种凝血因子水平升高,以上所说的都是生理性的变化,还有就是病理性的变化,若孕产妇患有血栓性疾病,其体内的凝血状态也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PIN)是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为特征的多器官妊娠并发症,妊娠20W以后为高发期,易发生早产、产后出血、胎盘剥离等妊娠疾病,严重威胁母婴的健康。子痫和先兆子痫是妊高症发展的严重阶段,主要病理改变为凝血活化与纤溶增强,导致微血管血栓与D二聚体增高。研究表明,重度PIN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监测孕产妇D-二聚体,发现其浓度异常增高时,及时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一定程度上规避由PIN导致的危急妊娠期并发症,降低PIN对母婴的伤害。

最新共识,首次明确这项标准

反复流产的女性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女性,提示反复流产女性可能存在微血栓或血栓前状态,这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导致部分绒毛变性坏死。与此同时,机体启动继发性纤溶活动,以清除子宫静脉窦以及螺旋动脉内的血栓,从而加速再生和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最终显示出来的是含量明显升高的D二聚体。

其他相关疾病

引起D-二聚体质量浓度升高的常见疾病还有:严重感染、脓毒症、炎症、手术、创伤、脑静脉血栓症、脑卒中、恶性肿瘤、心脏衰竭、心内血栓、心房颤动、肾脏疾病、严重肝疾病等,长途旅行或久坐等非疾病状态也会引起D-二聚体质量浓度的升高。

最新共识,首次明确这项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